“胃酸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胃、食管疾病的致病因子,“无酸无溃疡”这一观点至今仍被广泛接受。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,经历二十多年的研究,逐步认识到它也是胃炎、胃十二指肠溃疡,乃至胃癌的“元凶”。 而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,我们消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——胆汁,若反流至胃或食管,同样会变成致病因子,胆汁反流与食管、胃的许多疾病密切相关,与胃酸、幽门螺杆菌一样,是另一个重要的上消化道疾病的致病因子。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,原因是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反流进入胃内。胆汁反流到距幽门口(幽门口是胃与十二指肠相连接食物通过的地方)最近的胃窦部,使该处黏膜受损。 临床表现一、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饱胀感或不适,有隐痛或剧痛,常呈周期性发作,可伴腹胀、嗳气(打饱嗝)、反酸、烧心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和消瘦等; 1.腹胀这是比较主要的症状之一,表现为腹部饱胀不适,中上腹持续烧灼感,也可表现为胸骨后痛,餐后可加重。 2.胃灼热胃部有灼烧感,甚至有些患者食管也会有烧灼感,常常伴有嗳气、反酸、恶心、呕吐、肠鸣、排便不畅、食欲减退以及消瘦等现象。 3.胃出血严重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还会出现胃出血的情况,有的患者大便呈现黑色,有的是呕血。 4.呕吐由于胃排空障碍,呕吐一般发生在晚间或半夜,有些患者呕吐物中带血。 二、少数还可有胃出血(胆汁腐浊粘膜血管所致),表现为呕血或排黑便(柏油样便)以及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等。 胃镜检查可见:胆汁不断由幽门口涌入胃内,胃粘膜(特别是胃窦部粘膜)明显水肿、充血、粗糙,触之易出血,表面较污浊,附有黄绿色胆汁,粘液湖(左侧卧位时,胃内粘液集中在胃近端的大弯处,称粘液湖)内含大量胆汁。 其次,核素检查是用99mTc标记胆汁,通过肝脏分泌至十二指肠看有无反流,胃内24小时胆汁监测也是判断有无胆汁反流的可靠方法。 引起本病的原因正常情况下,幽门口是收缩关闭的,当胃内食物经胃蠕动排入十二指肠时,幽门口舒张开放,食物排空后,幽门口又收缩关闭,从而可防止胆汁反流入胃。 当出现下述情况时,胃部分切除术后,施行迷走神经切断和幽门成形术、胃肠吻合术后,进行过胆囊摘除术,先天性幽门口关闭不全等,破坏幽门口的“把关”作用,于是就可发生胆汁反流。 胆囊切除后此病的发病率增高(有报道60%的本病患者有胆囊切除史),这与十二指肠内一天24小时都有胆汁不间断地流入有关(正常胆囊时,胆汁是餐后定时进入十二指肠的)。 如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目前十分困难,无法完全治愈,药物停用后无法阻止胆汁反流的发生或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。目前的治疗药物包括络合胆酸、促胃肠动力药、胃黏膜保护剂、抑酸剂等。 1.络合胆酸:有阴离子交换树脂,其代表药物有消胆胺和考来替泊。主要与胆酸结合后经肠道粪便排出,阻断了胆酸的肠肝循环,影响脂肪、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;铝碳酸镁(达喜),它在胃内有结合胆酸和溶血性卵磷脂的能力,在酸性环境下结合率达%,可减少胆汁对胃的刺激。 2.促胃肠动力药:能增强食管、胃的蠕动,改善胃肠道排空和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收缩,减少胆汁在胃内停留时间,如多潘立酮和莫沙必利。 3.胃黏膜保护剂:有铝碳酸镁、硫糖铝、枸橼酸铋钾等,胃内形成保护膜,防止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黏膜损伤,抑制胃蛋白酶活性,增加前列腺素合成。 4.抑酸剂:有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,如法莫替丁、奥美拉唑等,抑制酸的分泌,可减轻胆酸对胃损伤作用。 刘京山教授——肝胆外科专家 刘京山教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。医院副院长、首席专家、主任医师、肝胆外科主任,北京医学基金会外科主任委员,《中国内镜》《中国现代医学》常务编委。师从我国著名腔道外科专家张宝善教授,从事外科专业20余年,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,在肝脏肿瘤、胃癌、大肠癌、乳腺癌的治疗方面有较高造诣,在肝移植方面有丰富的经验,尤其擅长微创保胆取石术、微创保胆息肉切除术、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胆道结石术、碎石术、胆道镜取石术,著有大量学术论文,其中《微创保胆息肉切除术》获国家部级科技成果奖。我院于9月26日、27日医院副院长刘京山教授莅临开展保胆取石术,请提前预约,登陆网站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医院白癜风是什么引起的 |